街道为社区社会组织成长搭配“营养餐” ——全国街道服务管理创新实验区系列报道(七)
发布者:新时代志愿者 时间2021-03-26
编者按:为筑牢基层治理基础,吉林省长春市南关区委、区政府近两年紧紧抓住全国街道服务管理创新实验区建设契机,以街道社区社会组织管理创新为实验主题,多措并举扶持社区社会组织发展,积极鼓励引导社区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治理,打造出了社区社会组织助力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南关模式”。
本报记者 赵 雪
在吉林省长春市南关区桃源街道的社会组织服务中心,“飞扬手工坊”负责人张宇飞骄傲地向来访者介绍自制的环保收纳盒、皮夹、十字绣……很难想象,这些做工精致的小物件出自眼前这个被大火严重烧伤、失去双手的女人和她的残疾人同伴之手。
张宇飞的手艺和自信来自桃源街道对“飞扬手工坊”这样的社区社会组织的扶持。近两年来,南关区以全国街道服务管理创新实验区建设为契机,辖区各街道为社区社会组织健康发展搭配“营养餐”,逐步探索出一条社区社会组织服务管理新路径。
目前,南关区累计登记注册备案各类社区社会组织667家(平均每个社区11.3个),以社区社会组织助力基层社会治理创新出的“南关模式”,让这座城市中的居民幸福感大幅提升。
强筋骨 制度创新
管理靠前,制度先行。街道服务管理创新实验工作的一大关键是制度创新。为此,南关区相继出台《南关区社区社会组织备案管理办法》《南关区关于加强社区社会组织综合监管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制度性文件,对社区社会组织形成规范化管理。
“目前,南关区形成了从宏观到微观、从管理到服务、从实施到评估、从人员到项目,全方位支持社区社会组织发展的基本政策框架。”南关区副区长王维学告诉记者。
为形成制度化的多元资金保障机制,该区通过增加财政预算、整合部门相关资金、撬动社会多方投入等多种措施,全年用于开展街道服务管理创新工作专项经费可达300余万元。同时,“打捆”区委组织部、民政、团委、残联、妇联等部门的1400余万元购买服务资金,用于支持街道辖区的社区社会组织承接项目。
政策文件到位了,资金来源有保障了,如何通过人力更好地了解居民需求、为居民服务?南关区结合“三长”联动机制这一长春市基层治理重点工作,充分调动网格长、楼栋长、单元长的力量,多方收集各类社情民意为社区社会组织开展服务指明了方向。民康街道社会组织联合会副主任李丹阳对这一点感触最深:“实验区工作开展以来,最大的感受是街道和社区的角色变了,以前是哄着干、现在是领着干。社区有事儿以往是书记、主任自己扛,现在是一队人在扛。街道社区的工作难点得到了很好地破解。”
赋能量 统筹资源
“了解到春园社区居民张宇飞主动教授残疾人制作手工艺品,并组织义卖活动增加残友收入后,街道辅助她们成立了志愿者组织。”桃源街道相关负责人说。
曾经一场大火带走张宇飞美丽的面庞和巧手。但在街道的扶持下,她的生活开启了一方新天地。由她创立的“扶残助残志愿者协会”如今已经完成注册。还先后申请到4个区级公益创投项目,已发展成为吉林省残联巧手工程项目的实训基地。
这是南关区各街道为社区社会组织统筹资源,为其发展提供营养的一个缩影。目前,南关区构建了“1+13+X”服务管理体系,形成区、街、社区三级服务管理工作闭环结构。区级层面打造“南关区社会创新实践园”,为社区社会组织提供党组织建设、孵化培育、能力建设、项目资源对接等40余项专业服务;街乡层面,统筹街道党政机构资源,整合基层党建、民生服务、社会管理等职能,发挥街道管理服务协调作用;社区层面对社区社会组织实行网格化管理,并发挥社区“枢纽平台”作用,将各类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实现“三社”深度融合。
此外,为解决社区社会组织“资金难”“场地难”等问题,南关区对各部门在社区单独设置的功能室进行了整合,通过“零租金”方式,为460余家社区社会组织免费提供了办公和活动场所,为社区社会组织开展公益活动拓展了空间、提供了保障。
激活力 项目推进
民康街道辖区内有16个老旧小区,仅四分之一有小区物业。“前期我们尝试引进了物业公司,但都失败了。所以我们干脆走了一条引导居民自治的路子。通过社会组织带动居民参与社区治理。”民康街道社会组织联合会相关负责人向记者介绍了一个叫“蜂巢”的社区社会组织,通过党建引领,不断探索“功能型”物业服务全覆盖的老旧小区治理模式。近一年来,帮助居民解决问题100余件。
“您帮我诊诊脉,看看最近情况怎么样?”说这话的是一名77岁的九龙祠社区居民。当天,她在社区通过社会组织引进的中医机构看到熟识的大夫十分开心。老人忍不住对记者说:“我有高血压,还有腿疼的毛病,社区提供了就近看病的场所,对我们老年人真是好啊。”
社会组织提供服务找准居民需求是关键。九圣祠社区辖区内老年人多,对健康养生的需求非常迫切。为此,社区通过社会组织引进中医机构,提供各类设施和功能室,满足老年人对慢性病、常见病的基本需求。在九龙祠社区党委书记赵月看来,居民的多元化也导致了需求的多样化。今年受疫情影响,辖区内不少小微企业面临生存难题,社区便引进培训类社会组织,开展线上直播公益项目,让社会组织为企业进行线上直播培训和技术支持,帮助他们开展直播带货活动。
鸿城街道社区社会组织学校、曙光街道“红心”物业联盟……近两年来,南关区各街道开展多项公益创投活动,累计投入资金850万元,吸引市、区两级共90余家专业社会组织积极参与,100多个接地气、符合居民需求的公益服务项目先后落地社区,项目直接受益群众达9万余人次。项目和资源的有效对接,打通了社区社会组织“造血”新路径。
社会协同 为居民幸福“加温”
本报记者 赵 雪 通讯员 谷 一
民康街道:全方位做活社区社会组织
民康街道是中心区街道,老旧小区多,流动人口多。2019年底,经吉林省长春市南关区民政部门审核,民康街道作为全国街道服务管理创新实验区试点单位,以街道党建引领创新实验,以创新实验成效检验街道党建工作效果。
在减负增效上“踩紧油门”
充分发挥街道党工委统揽统筹作用,让“条条块块”以共同利益为切入点,推动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联互动、融合发展。
建立街道党建联席会议制度,完善区域化大党建格局,形成“党委搭台,社会组织唱戏”的工作格局。调动志愿服务团队、驻街企事业单位、“两代表一委员”力量,补齐了社区社会组织服务短板。
通过取消社区服务大厅,建立街道公共服务中心,将原有社区计生、老龄等4大类50余项业务,全部纳入街道公共服务中心窗口统一办理,让社区有更多精力为群众服务。立足“社区发现需求、社会组织实施项目、社工提供专业服务、政府予以财力保障”的工作原则,将原来由社区承担的包括居家养老、非法广告清理、冬季扫雪等10余项工作交由社区社会组织提供服务,减轻社区行政负担。
在社会参与上“黏性链接”
民康街道通过孵化培育、储备指导,把不同类型的社会组织团结在街道社区周围攥指成拳,作为城市基层治理的力量支撑。
街道社会组织联合会引进“长春市冠业社会组织发展中心”,为每一个新引进的社会组织进行全面“体检”,找准社会组织在组织运行和开展服务过程中的问题和矛盾点,解决社区群众与社会组织之间因信息不对称导致的服务项目“供需不匹配”问题,向社区社会组织提供居民需求资源5大类70余项。
在社区层面,建立“筑梦、启航、初心、心悦”四个社区社会工作服务中心,街道社会组织联合会通过培训指导、主题活动等方式,引导社区社会组织开展专业项目化服务,为居民提供微宣讲、居家养老等各类活动,累计服务2000余人。2020年,街道投入10万元开展公益微创投项目,提升了社会组织承接服务项目的能力。
街道党工委还整合各类志愿服务力量,把零散的志愿者整合起来,逐渐形成专业性志愿服务团体,以居民需求为媒介承接各类服务项目。目前,共引进专业社会组织13家,孵化培育社区社会组织33家。
在需求匹配上“穿针引线”
突出以项目包装服务、牵动服务,将社会组织资源与群众需求精准对接,释放社会组织活力。
街道成立“蜂巢自治中心”,以党建为引领,以社区托管为基石,以赋能管理为支撑,以“蜂巢”自治为品牌,探索出“社区托管下的小区居民自治”新模式,实现老旧小区基础性物业服务全覆盖。着力在文化领域培育壮大11支社会组织,形成具有辖区特色的文化名片。引进专业居家养老社会组织,通过“空巢老人心灵慰藉”“中医保健大篷车”等项目,累计开展服务1368次,服务辖区老人1.8万余人。
在社企合作上“投石问路”
街道还鼓励社区自我“造血”,探索社企合作。如联合企业,在园东路社区、西门里社区共建惠民驿站。借助企业物流配送和货源直供优势,社区让渡场地费用,为居民供给日常所需,降低生活成本。从企业盈余中适当提取收益,孵化创投公益项目,购买社会服务。
街道还联合吉林省居家养老协会等单位,在九圣祠社区建立幸福驿站,开展智慧医养、便民超市、公益理发、茶艺沙龙、理疗调理等10余个服务项目,扩大社区服务受众面。同时,将常规保洁、便民维修、政府购买服务等力量整合赋能,组成“功能型”物业,形成“统筹购买在街道、托管引领在社区、评价监督在小区”的长效运转模式。在社区设立“功能型”物业办公室,社区城建主任常驻,居民志愿者轮值,开发“惠民E点通”APP,实现基础性物业服务需求一键呼叫。
桃源街道:构建“一心一星一创一效”模式
桃源街道位于南关老城区的东北部,是长春老城(“宽城子”)的东城门所在地,有东天街历史保护街区、长春文庙等历史遗迹,辖区呈现出老旧小区多、公共基础设施陈旧、老弱病残人口比重高、公共服务压力大的特点。
为此,街道积极引入专业资源和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治理。截至2020年6月,辖区内共有社会组织58家,其中注册社会组织23家,备案社会组织35家。
近几年街道围绕特殊的街情、社情、民情,以提升居民幸福指数为根本出发点和最终落脚点,充分调动、整合各方面资源,采取引入专业社会组织、培育社区社工人才、孵化社区社会组织、完善社会组织参与机制等多项措施助力社会组织发展,形成“一心、一星、一创、一效”的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发展模式。
“一心”即建立集社会组织党建活动阵地、社会组织孵化培育平台于一体的桃源街道社会组织服务中心,统筹落实社区社会组织发展的阵地保障、资金保障和队伍保障。街道依托桃源社区服务中心场地,投入近20万元打造了一个近160平方米的交流共享空间。并先后引进“长春市同创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益启社会组织发展中心”等支持型社会组织,专门为筹划中的社会组织提供量身定制式的指导服务。成立了联合性社会团体——桃源街道社会组织联合会,为会员提供资源支持、承接项目、代管资金、人员培训等专业服务。
“一星”即在辖区内外深度挖掘“公益之星”。社会组织发展的关键因素是公益人。由此街道高度重视志愿服务队伍建设,整合多类志愿者资源,千方百计为社区治理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注重发掘社区能人,在各社区建立了志愿者登记注册制度。注重社工队伍建设,通过与东北师范大学、长春工大等高等院校进行资源对接,不断提升社区工作者的综合素质、服务和做群众工作的能力。注重吸纳公益“达人”,通过几年来务实有效得推进社会组织发展,不少街道辖区外的公益“达人”也慕名加入公益事业中来。
“一创”即利用和开展好公益创投活动。自2017年南关区启动公益创投活动以来,街道借助区里高位统筹,同步开展了三届公益创投活动,并突出以项目化运作为载体,充分调动社会各界积极参与社会治理积极性。坚持把公益创投活动和慈善募捐有机结合起来,让公益创投活动不再单纯依靠政府投入,而是尝试从社会中找寻源头活水。
“一效”即社会组织参与,提高基层社会治理实效。2018年以来,街道推动社会组织在基层社会治理中健康有序发展的同时,坚持探索“社会组织+网格+治理”的常态化工作机制,从而推动形成政府治理、社会调节和居民自治之间的良性互动。如,引导群众自治组织等参与社区治理,让居民实现自我管理和监督,最终催生南关区首个治理高空抛物项目等。
鸿城街道:“鸿益+”树立社区治理服务品牌
鸿城街道位于长春市中南部,辖5个社区1个村,具有常住居民人口多、老年人口多、收入稳定人群多、服务需求总量大,服务资源辐射广,服务质量要求高的“三多一大一广一高”区域特点。为弥补政府服务不足,鸿城街道综合考虑辖区居民实际需求,打造了社区社会组织参与区治理服务品牌“鸿益+”。目前,已吸引14家注册社区社会组织,服务类型涉及青少年、为老、环境保护、志愿服务等11个领域。
为推进“鸿益+”便民服务,街道开展了“四个寻找”系列活动(即寻找真正需要帮助的人;寻找曾经保家卫国的人;寻找对社会有突出贡献的人;寻找曾经或正在参与社会治理的人),通过整合社会资源,举办首届社区公益春晚,表彰、帮扶和慰问163人,增强了社区社会组织、志愿服务团队与群众的互动性和辖区成员的荣誉感。
2019年5月,街道开始运行“鸿助汇”项目,通过“党建+经济发展”“万人助万企”工作有了新方式、新手段和新平台。今年,在经济下滑的形势下,南关区成立了10个商业联盟,为企业搭建平台抱团取暖,“鸿助汇”是10个联盟单位之一,通过服务清单和需求清单的双向认领,搭建中小企业互助平台,通过“原来鸿家人”“立方微课堂”“立方心SPA”等子品牌,设计不同服务载体,提供咨询、指导、扶持等全方位服务,已有成员单位35家,并为企业之间对接服务需求51项。
如何在社会治安工作中发挥居民的主观能动性,是鸿城街道一直探索的问题。因此,该街道打造了“鸿城好人坊”项目,由“中国好人”王长春带头,与辖区内57名居民一同参与到社会治安工作中。随着“好人效应”的不断扩大,已有9个小区实现居民自治。疫情防控期间,很多志愿者纷纷到社区报名参与站岗值守,主动捐赠物资等。街道引入社会力量,开展“寻找抗击疫情的你”活动,对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表现突出的个人、组织等进行慰问。
市容市貌是展现一座城市现代化管理水平的窗口,街道自开展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以来,取得一定成效,但后续监督、管理力量有限。为此,街道通过“鸿益+”综合执法工作,整合驻街35家公共服务机构、3家社会组织、多名志愿者在9个物业小区率先开展垃圾分类入户宣传、分层引导、重点打造等宣传活动,让更多居民把垃圾分类理念融入日常行为习惯中。以清理城市“牛皮癣”、义务打扫楼道、“退耕还林”等活动形式为载体,努力建设美丽宜居家园。
曙光街道:打造社会组织新“娘家”
曙光街道立足社区实际情况,积极推进社区社会组织联合会建设,搭建社会组织与社会组织党组织双擎培育孵化平台,充分发挥社区社会组织在社区治理中的地位,着力解决公共服务不足、市场主体功能缺位等问题,找准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重要抓手。
曙光街道抽调机关、社区和社会组织中的24名业务骨干,成立曙光街道社区社会组织联合会,同步成立联合会党委,设立联合会“娘家”,搭建双擎驱动服务平台,即枢纽型社会组织服务平台和社会组织党建工作指导服务平台,为联合会成员提供“线下+线上”服务,让社会组织在曙光街道有地方“安营扎寨”、有家人“相互支持”。
联合会成立至今,已吸纳民政部门登记注册社会组织6家、培育上级主管部门和街道登记备案社区社会组织65家,组建社会组织党组织41支;为居民提供涵盖居家养老、心理干预、司法援助、就业咨询、物业管理、家政服务等10大类40余个服务项目。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和公益微创投等方式,为辖区内的社区社会组织提供人才培养、能力提升、组织孵化等全方位服务。
结合需求,联合会从社区党组织服务群众专项经费中规划出3%,从社区整体办公用房中规划出40%,对社区社会组织给予必要的经费资助和办公设施支持。目前,已为“佐邻佑舍”提供40平方米场地,提供展架、桌椅等设施,探索推进屋苑超市等。
联合会还从居民结构、生活形态、实际需求三方面着眼,梳理统计出百姓呼声最高、最符合社区发展趋势的服务需求,有计划性和针对性地培育吸纳形式多样的社区社会组织。如:针对退休人群占比较多、文体娱乐需求较高的现状,引进武术协会、书画协会、京剧票友团、百环评剧团等组织,为他们提供日常办公和室内活动场地。如今,京剧票友团已成为全国京剧票友的学习基地、笔墨缘书画协会也成了吉林省老干部书画协会的分会。
为更加科学管理社区社会组织,曙光街道坚持“积极引导发展、严格依法管理”的原则,制定制度文件,由联合会进行统一日常管理。强化联合会和党组织深度融合,充分发挥引领、服务、整合、凝聚“四个作用”。指导社会组织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综合运用年度检查、社会评估、绩效评价、信用建设等监督管理手段,增强社区社会组织资金计划、分配与使用的规范性和透明度。建立督导评估机制,对社区社会组织“工作成果化”及“群众满意度”等进行定期督导和考核。
专家评论:
容 志:统筹发挥社会力量协同作用 有效激发基层社会治理活力
3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北考察时强调,“要夯实社会治理基层基础,推动社会治理重心下移,构建党组织领导的共建共治共享的城乡基层治理格局。”在一个现代化、多元化的社会,包括社会组织在内的多元主体团结在党组织周围共同参与基层社会治理与服务,是巩固社会稳定基础、共建人民美好生活的重要保障。吉林省长春市南关区围绕“街道社区社会组织管理创新”这一主题的实验工作,正是构建共建共治共享治理格局的有益探索和实践。
总体看,经过两年多的探索,南关区在社会组织管理创新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效和经验,初步探索出一条社区社会组织服务管理新路径,主要包括完善三方面系统:
一是强化支持系统。从制度、场所、资金、政策、服务等多个维度强化对社会组织的支持和扶持,帮助社会组织度过生长过程中的瓶颈期和困难期。尤其是创造性运用党组织服务民生专项经费,购买社区社会组织服务,简化办事流程,实现社区社会组织登记、备案、注销、年检等服务“一口受理、一网通办”“零次跑”等。
二是强化管理系统。包括健全和完善社区社会组织党建,建立“社区社会组织联合会”,规范社区社会组织行为,建设社区社会组织服务管理综合信息系统等。这些对于保证社会组织发展的正确方向,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
三是强化协同系统。搭建基金会、辖区企业与社区社会组织交流沟通的平台,通过项目化运作激活辖区企事业单位、“两代表一委员”、居民自主参与的热情,打通了社区社会组织“造血”新路径。
这些经验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从进一步提升的角度看,该区还应关注的重点包括:
一是通过强化需求来优化供给。对于社区服务来说,有需求才有供给,需求始终是导向,因此要细致、精准摸清群众的现实需求,有针对性地购买服务、供给公共产品。二是通过“请进来”实现“长起来”。要重视发挥外来社会组织在本地区发展骨干、引导参与、激活协商等方面的作用,培育本土性社区社会组织,让更多的居民参与进来,让更多的本土组织生长起来。三是通过“投石于湖”产生“涟漪效应”。要发挥社会组织在专业技能、链接资源方面的功能,通过社会组织培育发展,激发更多的社会力量和资源汇聚社区层面,最终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新格局。
(作者系上海师范大学行政管理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基层政权建设和社区治理专家委员会委员)
(来源:中国社区报2020.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