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媒体报道

困难群众生活“芝麻开花节节高”——喜看社会救助五年新成效|回顾与展望

发布者:新时代志愿者 时间2021-03-26


“现在我们家啥愁事也没有了。去年,我们老两口领到的各项救助金、补助金就有1.6万多元。”得益于兜底保障政策,内蒙古林西县五十家子镇朝阳沟村年过七旬的建档立卡贫困户韩景林和老伴邢玉花,“日子一天比一天好”。

回眸“十三五”,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全国民政干部职工的履职尽责下,一项项带着民生温度的政策不断出台,一笔笔增进人民福祉的资金不断投入,一批批改革创新成果接连涌现……化为百姓心中满满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制度更健全体系更完善

“感谢党的好政策,帮我渡过难关!”在民政部门系列政策的帮扶下,广东省遂溪县界炮镇建档立卡贫困户施建德重新燃起了对生活的希望。

前些年,施建德经受接连失去妻子和父亲的痛苦,又背负债务,还要供子女读书、照顾年近期颐的母亲,一度愁眉不展,自怨自艾。相关部门了解情况后,积极帮助他申请办理低保,为他正在念中学的一对子女申请助学金,还给他申请了危房改造资金。

“我在这里住了5年,冬不冷夏不热,吃得好穿得暖,每月还有零花钱!”78岁的“五保户”罗细生,5年前老伴去世,没儿没女的她选择接受集中供养,搬进了湖北省咸宁市咸安区高桥镇农村福利院,对现在的生活十分满意。

“给我的生活减轻了很大的负担,尤其我今年住了四次院,医疗合作和政府的优惠政策报得相当多,我只掏了很少一部分。”今年70多岁的甘肃省玉门市玉门镇代家滩村村民杨天贵,患有高血压和脑血栓等疾病,女儿又是聋哑人,一家三口生活艰难。近些年,杨天贵一家通过享受农村低保、临时救助等政策,每年有2万元左右的帮扶资金。

施建德、罗细生、杨天贵……每一位困难群众背后,都有政府出台的系列政策托着他们稳稳的幸福。

2016年2月,国务院印发《关于进一步健全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制度的意见》,要求在全国建立起城乡统筹、政策衔接、运行规范、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制度,做到“应救尽救、应养尽养”。

2017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有关工作的通知》,要求进一步加强对重点群体的基本生活保障,加大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资金投入,加强对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工作的组织领导,织密织牢民生兜底保障安全网。

2018年1月,民政部、财政部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临时救助工作的意见》,要求加快形成救助及时、标准科学、方式多样、管理规范的临时救助工作格局,筑牢社会救助体系的最后一道防线。

2019年1月,民政部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生活困难下岗失业人员基本生活保障工作的通知》,要求充分发挥社会救助托底线、救急难作用,切实保障生活困难下岗失业人员基本生活。

2020年3月,中央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工作领导小组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疫情防控期间困难群众兜底保障工作的通知》,要求切实做好兜底保障工作,更好解决疫情防控期间部分群众面临的突发性、紧迫性、临时性生活困难,以及特殊困难人员基本照料服务需求,织密织牢社会安全网,坚决打赢疫情防控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

2020年3月,民政部印发《关于贯彻落实中央部署要求扎实做好受疫情影响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工作的通知》,要求抓紧细化政策举措、完善价格联动机制、统筹推进兜底脱贫、畅通社会救助服务热线、加快实现社会救助线上办理等。

2020年7月,民政部、财政部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工作的通知》,确保符合条件的城乡困难家庭应保尽保,及时将受疫情影响陷入困境的人员纳入救助范围,切实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

2020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改革完善社会救助制度的意见》,确立了改革完善社会救助制度的近期和远景目标。

……

“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扎实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实实在在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兜住民生底线”。五年来,各级民政部门始终把维护困难群众基本权益作为社会救助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加强低保与医疗、教育、住房、就业等专项救助统筹衔接,进一步健全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制度,努力构建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制度健全、政策衔接、兜底有力的综合救助格局。

覆盖面更广标准更高

“前年是860元/月,去年是900元/月,今年就提升到了945元/月。”今年52岁的江苏省南京市市民王女士,近些年感受最明显的是,低保标准涨得很快。她左耳先天性耳聋,腿脚也有些不方便,后又遭遇爱人患病离世,“全靠低保生活”。

民政部发布的《2019年民政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截至2019年底,全国共有城市低保对象524.9万户、860.9万人,农村低保对象1892.3万户、3455.4万人。其中,全国城市低保平均保障标准由“十二五”末的每人每月451.1元提高到624元,全国农村低保平均保障标准由每人每年3177.6元提高到5335.5元,增幅分别超38%、67%。

低保提标扩面的同时,残疾人“两项补贴”也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水涨船高”。湖南省郴州市汝城县高一学生朱雅琴,6岁时因车祸造成右髋大腿截肢,10年来她靠妈妈背着上学。作为政策的受益者,朱雅琴亲身经历了“十三五”期间湖南省残疾人“两项补贴”最低标准均由每人每年600元提升至每人每年780元。

不仅如此,今年5月,相关部门还免费为她装上了假肢。“爱为我插上了放飞梦想的翅膀。”朱雅琴感觉生活圆满了。2019年,全国共有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对象1085.7万人,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对象1368.5万人。

扩大救助范围,提高补贴标准……“十三五”期间,我国社会救助在覆盖人数、保障水平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尤其是今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为千方百计保障好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各地民政部门强化责任担当,采取多种措施、多种办法,保障受疫情影响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仅1-9月就向低保对象、特困人员等困难群众发放价格临时补贴资金190.9亿元,惠及3.1亿人次。6-8月,因疫情影响新纳入低保205.5万人,开展临时救助199.3万人次。

“兜”住最困难群体,“保”住最基本生活,作为脱贫攻坚“五个一批”的重要举措,兜底保障担负着脱贫攻坚的底线任务,是解决贫中之贫、困中之困、坚中之坚的最后防线,是全面小康的托底安排。

为兑现“到2020年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的庄严承诺,2016年4月,民政部印发《关于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的通知》,明确民政系统落实实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兜底脱贫、开展医疗救助脱贫、落实特困人员救助供养政策、加大临时救助制度落实力度、做好农村“三留守”人员关爱保护工作、推进贫困地区农村社区建设、完善社会工作与志愿服务力量参与脱贫攻坚机制、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脱贫攻坚、做好片区扶贫和定点扶贫工作等九项重点任务。

2016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民政部、国务院扶贫办、中央农办、财政部、国家统计局、中国残联《关于做好农村低保制度与扶贫开发政策有效衔接的指导意见》,部署做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扶贫开发政策有效衔接工作。2018年7月,民政部、财政部、国务院扶贫办联合印发《关于在脱贫攻坚三年行动中切实做好社会救助兜底保障工作的实施意见》,要求充分发挥社会救助在打赢脱贫攻坚战中的兜底作用,保障完全丧失劳动能力和部分丧失劳动能力且无法依靠产业就业帮扶脱贫的未脱贫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的基本生活。

2019年9月,民政部、财政部、国务院扶贫办印发《关于在脱贫攻坚兜底保障中充分发挥临时救助作用的意见》,要求立足兜底线、提时效、建机制,确保救助措施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救助成效精准,着力发挥临时救助在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中的作用,切实兜住兜牢民生底线。  得益于政策的落地落实,谭代远一家同全国人民一道迈入了小康。

“现在的日子真好,政府每月补助900多元呢……”说起当下的生活,享受兜底保障政策的陕西省镇巴县巴庙镇吊钟村村民谭代远激动不已。原来,他与患病的老伴儿抚养着10岁的孙女,一时脱贫无望。民政部门为他们申请了低保,并让他的孙女享受到每月108元的分类施保。

“小康路上,不让一个困难群众掉队。”如今,全国像谭代远一样无法依靠产业、就业脱贫的困难群众,通过兜底保障政策,全都过上了“不愁吃、不愁穿”的生活。

识别更科学救助更精准

“在以前,对未能被纳入低保的申请家庭进行解释工作,只能靠一张嘴。”这让山东省金乡县王丕街道民政办工作人员一直很头疼,“你说咋讲?就是磨破了嘴,没评上的老百姓还是不服。但是现在有了评估指数,我们身上的压力减轻了,解释工作容易多了,群众也都心服口服了。”

为扎实推进低保对象精准认定,金乡县先行先试,设计开发了救助家庭困难指数评估系统,完善了低收入家庭经济状况核对平台。在救助家庭困难指数评估系统中,相关部门不仅确定了困难居民家庭成员基本情况(含支出项)、家庭年收入、家庭财产3大项35小项的采集内容,还将困难家庭收入细化为小商品服务业经营收入、被聘务工人员工资、农牧业经营者收入、抚养赡养费4大类20小类61品名,力求全面反映家庭经济状况。

如今,金乡县低保金告别了过去按三档发放的工作方式,转变为根据采集到的3大项35小项内容、4大类20小类61品名收入数据,通过系统平台测算得出困难指数和救助金额,实现每名低保对象的保障金额都是“量身定制”。这一举措,将“大概”“估计”“差不多”等模糊词语踢出低保评估的“字典”,让救助金的差异性得到了科学合理的诠释。

每一分低保金,都是困难群众的“救命钱”,只有实现科学识别,确保精准救助,才能最大程度地把有限的资金用到刀刃上。2017年,民政部联合原国土资源部出台了《关于做好社会救助家庭不动产登记信息查询核对工作的通知》,要求进一步加强部门协同,加快建立互联互通、信息共享的社会救助家庭不动产登记信息查询核对机制,提升社会救助对象认定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为落实相关文件精神,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民政局在全境开展困难家庭家境调查。与以往不同的是,在全省率先引入第三方社会组织——浙江省如家社会工作综合服务中心,以期达到救助工作“阳光透明”。

湖南省湘潭市雨湖区围绕精准救助,设计开发了一整套社会救助家庭经济状况计算评估体系,通过精准识别救助对象、精准测算救助标准、精准划分救助范围等方式,实现了评估体系由“以评为主”到“以算为主”的转变,解决了隐形收入核查难,法定赡养、抚养费用核准难,共同生活家庭成员认定难等难题,助推社会救助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和精准化。

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左旗民政局创造性地推行了“6+1精准画线、公开评议联审、标准化操作”的低保对象综合认定体系,将传统的“以评为主、以算为辅”认定低保的方法转变为“以算为主、以评为辅、以核为准”,真正把困难群众纳入保障范围,充分体现了低保的公平、公开、公正。

为实现“应保尽保”“应退尽退”,根据民政部《全国农村低保专项治理方案》要求,自2018年起,全国民政部门用三年时间集中查处整治农村低保工作中的腐败和作风问题。仅2019年6月至9月,全国就清退不再符合条件的低保对象92.8万户、185万人,新纳入低保对象96.5万户、185.4万人。通过为期三年的专项治理,“关系保”“人情保”“错保”“脱保”“漏保”等问题明显减少。

精准识别、精准施策、精准帮扶成为这五年社会救助工作的一大特色与亮点,让困难群众实实在在感受到了幸福和温暖。

程序更便捷服务更暖心

政务服务工作人员减少70%以上,居民办事时间节约84%以上,工作效率提升77%以上,政务服务空间节约85%以上……江苏省南京市针对社会救助“一门受理”存在着窗口业务条线多、转办效率低、服务能力弱等问题,打造“一门受理”平台升级版,将原来由民政、人社、残联等部门负责的公共服务事项进行整合,所有社会救助事项集中在救助服务中心统一办理,确保困难群众“求助有门、受助及时”,成效明显。

广西罗城县民政局率先实行低保申请网上无纸化审批改革,充分运用“互联网+社会救助”的电子政务模式,在低保申请网上审批体制机制、服务方式、信息共享等方面改革创新,全程无纸化,减少了纸质档案,缩短了审批时间,实现了方便群众和基层减负的“双赢”。

特别是今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不少地区社会救助实现了从“最多跑一次”到“不用跑一次”,“掌上办”“指尖办”“不见面办事”几乎成了防疫期间开展社会救助工作的刚性要求。

“现在申请低保方便得很,把手机打开、信息一填,各种资料拍个照给人家一提交就行了。资料不全,人家还发个微信告知一下,咱再补发也是用手机。”陕西省西安市雁塔区市民韩亮在疫情防控特殊时期,通过陕西救助核对服务微信公众号就完成了低保申请。

为方便群众办事,广东省广州市推出在线刷脸申请社会救助服务。救助系统与“穗好办”移动政务服务平台对接,通过增加电子授权方式,利用人脸识别等技术,实现困难群众刷脸申请广州市社会救助,实现低保、低收入、特困等社会救助业务网上申请。申请人可通过登录“穗好办APP”应用平台,选择相应救助事项办理。此外,广州还在全国率先建立“社会救助申请诚信数据库”,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推进救助信息聚合、救助资源统筹,提升救助精准性,确保救助对象“不重、不漏”。

为有效破解社会救助申请人不如实申报家庭收入、财产等信息导致救助不精准的难题,贵州省贵阳市云岩区民政局全面建立社会救助失信当事人联合惩戒合作机制,明确了救助数据采集、核对、反馈和运用四个环节的要求,有效防范化解社会救助领域的潜在风险。湖北省仙桃市探索对违规骗取社会救助的失信行为实施联合惩戒,实现《社会救助暂行办法》与《刑法》有效衔接,维护法律刚性,引导诚信申请,简化审批程序,实施事后惩戒。“十三五”期间,各地民政部门不仅大力深化“放管服”改革,推进“智慧民政”建设,简化社会救助审批程序,努力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还积极创新社会救助方式,提供多元化、个性化服务。

“现在和孩子沟通得很好,他也愿意学习了,心理咨询真是太管用了。”家住山东省青岛市城阳区城阳街道后田社区的毕女士,因为孩子进入青春期,出现厌学情绪后,主动到本社区心理咨询室找专家进行咨询。咨询师通过了解分析家庭成员的性格,讲解青春期发展的心理特点,提出家庭教育中行为矫正建议,解除了毕女士的困扰。

近年来,青岛市城阳区树立“多维救助”理念,统筹各类资源,成立“1”个社会救助心理关爱基地,打造线上线下“2”个心理救助阵地,建立“3”支心理救助专业队伍,构建“5”个心理救助工作机制,基本形成了阳光心理救助服务“1235”体系,为困难群众提供不定期心理关爱服务,得到了百姓赞许。

北京市西城区制定“温情救助”的改革方案,针对社会救助对象、重病患者、困境老年人、残疾人、困境儿童等困难群众,各街道困难救助服务所实施个案帮扶,提供资源链接、心理关怀、危机干预、巡访陪护等服务。

“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回望“十三五”,社会救助保基本、兜底线、惠民生,让困难群众生活“芝麻开花节节高”。放眼“十四五”,新的蓝图必将绘就更加亮丽的民生底色。

(来源:《中国民政》杂志2020年12月3日)

记者:付梵


微信网站建设分享 新浪网站建设分享 微博网站建设分享 空间网站建设分享

13453407813    400-6688-999

立即咨询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