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大爱之心投身寻亲服务——记山东省烟台市救助管理站站长王健
发布者:新时代志愿者 时间2021-03-26
单伟伟
从1984年部队复员至今,王健一直奋战在救助工作一线。他创新服务理念,倡议发起建立全国甄别联动机制,构筑流浪乞讨人员寻亲新模式,全面推进救助管理标准化建设,带领全站人员救助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2.25万人次。
推进救助站宾馆式服务标准
2010年12月,王健受命担任山东省烟台市救助管理站站长。刚到任时,面对站内基础设施不完备、软硬件设施匮乏的问题,他及时调整工作思路,积极寻求上级相关部门支持,争取资金1000余万元,加强救助管理工作基础保障。他想方法、出思路,合理配置站内软硬件设施资源,建设受助人员接待服务大厅,在接待大厅公开救助工作流程,推行24小时双人值班制度。投资建设受助人员室内外活动区,争取捐赠资源完善健身、康复器材,按照“宾馆式”服务标准、分区建设受助人员宿舍区,改造受助人员食堂。改造站容站貌,打造“花园式”庭院,改善职工工作生活环境。2014年,在王健的积极争取下,烟台市第一家救助流浪未成年人保护中心在救助管理站挂牌成立,内设健康检查室、医疗室、康复室、多媒体电教室、儿童教室、阅览室等。在接待大厅、楼道等处安装了摄像监控设备,分区域规范管理,并根据未成年人的身体发育和身心健康特点,在住宿、饮食、学习、娱乐等方面合理安排,做到对流浪乞讨未成年人发现一个救助一个,实行吃、住、教育等专业化救助服务。
面对基础制度不健全、救助服务流程和方式方法单一等问题,他积极与市民政、公安、财政、卫健、城管、交通等部门建立救助工作齐抓共管和互动配合机制;主动与上海、大连、杭州等全国先进救助站建立救助信息交流沟通协作和甄别联动机制;对内则在救助管理质量和服务上下功夫,探索救助管理工作方式方法的多样性,推进救助服务质量标准化建设。
他坚持抓班子、带队伍,推行每周例会制度,和工作人员交流思想,了解干部职工所思所想,激发工作人员专业潜力,发挥干部队伍干事创业热情。在王健的带领下,干部职工从不嫌弃流浪乞讨人员,而是像亲人一样给他们洗澡、梳头、喂饭、换衣、陪护看病,直至将他们安全护送到家人身边。
把一个个离家多年的流浪者送回家
在站托养的45名人员,都是因为身体和智力残疾等原因无法查清身份不能回归家庭的。王健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作为一名救助管理工作者,帮助他们回家是王健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受助人员今生能与家人见面的唯一途径。
寻亲服务伊始,救助管理机构中没有成熟的寻亲方式和途径可借鉴。王健就与先进地市救助管理站沟通经验,深入基层调研一线救助工作人员的寻亲交流方式,请教公安等部门专业查询,就这样边摸索边前行开启了救助管理站的寻亲服务。随着寻亲成功案例数据的不断攀升,王健开创了熟悉地寻亲试送模式,建立了大学生社工志愿服务团队方言甄别队伍,引入公安DNA、人脸比对专业寻亲联动,打造新媒体、报刊杂志、快手、抖音网络直播、头条寻亲与全国失踪人口信息库和方言库等综合寻亲模式。
2015年,烟台市救助管理站与上海市救助管理二站倡议发起跨省异地受助人员甄别核查工作机制,全省寻亲服务标准化在烟台市试点。2017年王健又主导与上海二站、新疆、河北、内蒙古、黑龙江、辽宁、河南、四川、云南等9省份20多个地市开展联合甄别寻亲行动。先后帮助在外流浪长达30多年的王红、小宝等20余人寻亲成功;帮助在外流浪10多年的闫选志、崔继华等50余人成功返家;帮助在站托养5年的内蒙古受助人员聂亮亮、张风莲、谢盛华等80余人寻亲成功……目前已成功帮助160多名离家多年的受助人员与家人团聚。
寻亲服务一直是王健在救助管理工作中着力打造的专业品牌。从摸着石头过河的探索到成熟的寻亲模式,烟台救助管理站寻亲服务经验被多省和地市级救助管理站学习借鉴。
“道虽通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王健以不甘平庸的钻劲、胸怀群众的情怀,30多年来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奉献,诠释了“民政为民、民政爱民”的工作理念。
(来源:中国社会报2020.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