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媒体报道

打造新兴城市社区治理的“滨城样板”

发布者:新时代志愿者 时间2021-03-26


编者按:近年来,山东省滨州市滨城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以及中央、省市委关于推进社会治理创新的重要指示和决策部署,积极推进城乡社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通过区、街道和派出所无缝链接、高效联动,形成党建引领、多方参与、网格管理、群众自治的社区治理格局,社区治理的科学化、法治化、智能化水平显著提高。

本报通讯员 薛爱民

山东省滨州市滨城区人口71.1万,辖13个乡镇(街道),745个村、84个城市社区,先后获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城区等荣誉称号。2019年3月,滨城区被民政部确认为全国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也是全国唯一一个以“棚改”试点为主题的实验区。

画好社区治理“同心圆”

滨城区充分发挥区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把党的领导贯穿社区治理的全过程。

一是搭建平台载体。综合考虑区位特点、人群特征、服务半径等因素,建立责任网格,定人定岗、定格定位、定事定标、定则定规,有效整合党建、政务和社会服务等资源。按照集约高效的原则,依托街道、社区建立党群服务中心,优化社区治理的平台和格局。

二是优化组织体系。以居民需求为导向,树牢系统思维,构建“区—乡镇(街道)—社区—网格—楼宇”五级党组织体系,有机联结单位、行业、物业及各领域党组织,建立网格党支部576个,建成了上下贯通、左右融合、执行有力的组织体系。

三是打造个性品牌。以党建品牌创建为引领,全面加强“红色家园”建设,深入开展党组织和党员“双报到”活动,丰富了社区治理的力量和资源。

夯实社区治理“压舱石”

聚焦社区治理中的难点痛点堵点,推动权责、服务、资源下沉,全面提升社区治理的能力与实效。

一是推动管理下移。进一步理顺条块关系、明晰权责边界,推进乡镇(街道)内设机构职能整合和优化,规范社会管理事务的分类和分流,推行“一窗受理、全科服务”模式,厘清公共管理事项,为居民提供“零距离”服务,推动了办事流程规范化、标准化。

二是推动服务下移。针对多元化、差别化、个性化服务诉求,整合党建、综治、城管等各类网格,建立“全科大网格”机制,实现网格体系全覆盖、社情民意全掌握、矛盾纠纷全调处、为民服务全方位。实施党员干部“一带一跟一联”进社区进网格活动,排查化解各类隐患矛盾,以“微治理”畅通基层社会的“微循环”。

三是推动资源下移。加强社区的人力、物力、财力配置,加大基层社区的资金、资源、精力投入。2019年以来累计投入社区治理资金3000多万元,全额保障84个城市社区1680万为民服务资金,提高了管理、服务下移的效率和效益。

打好社区治理“组合拳”

坚持资源整合、服务共享、利益共生,构建多方治理主体参与社区治理新格局。

一是协同驻区单位抓共治。深入开展党建共抓、社区共建、文明共创、特困共帮、阵地共享、理论共研等结对共建活动。2019年以来,累计开展“结对共建”活动560次,开展济困帮扶、特殊关爱服务3000余次,帮助解决社区居民身边事、枕边忧1.2万余件。

二是培育社会组织促善治。采取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引进各类社会组织,鼓励社区居民群众自发成立互助组织,整合孵化社会组织20余家,培育发展服务组织300余家,为群众提供20大类60余项专业化服务,极大地方便了社区居民的生产生活。

三是注重多方联动强自治。针对不同小区特点,探索建立“商业小区、单位小区、棚改小区、三无小区”

4类自治模式,发动社区居委会、物业公司、业主委员会、社区居民等力量,培育“家长里短”服务队、“左邻右舍”帮办团等自治组织86个,发展楼道长、居民骨干带头人500余名,成立“居民互助会”“居民互助组”,参与睦邻长者关爱、社区文明倡导、困难群体帮扶等服务3500余人次。

探索社区治理“新路径”

棚户区改造历来是老大难问题。滨城区把社区治理与棚改工作深度融合、有效衔接,探索形成五级双向和谐棚改模式。

一是规划引领建社区。聘请复旦大学规划设计院,高标准编制“幸福社区”总体规划,打造十分钟生活服务圈。根据人口规模、服务半径,规划成立84个城市社区。同时,因地制宜,创新“合村并居一体建”“较大村(居)单独建”等模式,稳妥有序推进社区建设。

二是规范程序抓治理。按照棚改“前中后”和“拆建治”顺序,自上而下正向推动工作,自下而上协调诉求达成,实现“区—街道—社区—居民小组—居民”五级闭环运行,确定15个城乡社区试点,制定拆迁、补偿、安置3套办法、拟定不同棚改方案20余个,顺利推进棚改项目98个、改造老旧小区271个,惠及上万户社区居民。

三是统筹力量优服务。按照“300户1个网格

3网格1个站点”的标准,建设嵌入式社区服务站19个。创新“四社联动”工作平台,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落实社工三岗十八级薪酬体系,与民政部培训中心合作共建,开展社区工作者“三专”培训,提高社区人才队伍专业化、职业化、社会化水平。

奏响社区治理“协奏曲”

一是建立民主协商机制。秉承“协商与民、协商为民”的理念,搭建“区、街道、社区、小区、居民”五级协商议事载体,提升多方协商覆盖面和有效性。建立线上线下同步议事协商制度,开发“网格通、居民通、物业通、督查通”4类线上协商平台,搭建“网格员+信息化+精准化”协商共治模式,形成上下联动、协商处理、良性互动的工作格局。

二是创新协商共治模式。根据小区特色和治理痛点,打造“敲门探访”“益路同行”等治理品牌,形成“大爷大娘团”“楼道拉呱会”等典型案例60余个。建设居民睦邻网点115个、小区睦邻驿站73个、社区睦邻家园38个、街道邻里中心13个,发掘培育睦邻协商带头人560余人,倾力打造“和谐睦邻”品牌。

三是拓宽诉求表达渠道。推行“1+2+N”服务模式,按照每300户~500户设置一个网格,配备1名专职网格员、2名兼职网格员及N名志愿者。探索建立人大代表“家、站、点”制度,建设街道人大代表之家12个、社区人大代表联络站59个、重点村(居)人大代表联络点39个、专委会特色联络站6个。积极培育发展居民自治骨干,带动居民自觉参与社区公共事务。

(来源:中国社区报2020.11.16)


微信网站建设分享 新浪网站建设分享 微博网站建设分享 空间网站建设分享

13453407813    400-6688-999

立即咨询
关闭